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的讲话精神
上传时间:2023-06-20    上传人员:达来胡硕村     访问人数:17     文章来源:互联网    

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

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

 

“五大任务”,是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内蒙古印发“五大任务”实施方案,建立工作协调运行机制,出台考核评价办法,推进相关立法,形成聚焦聚力抓“五大任务”的工作格局。

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构筑得牢不可破

东风日暖,春光正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让内蒙古各族人民引以为傲。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作出重大判断,指出“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转变”,走到了“‘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

2018年,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的要求。

2019年3月,总书记叮嘱内蒙古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19年7月,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内蒙古“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为全局计、为子孙计”。

 

牢记嘱托,内蒙古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零容忍的态度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率先发布全社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划分出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保护优先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全区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50%以上的国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一道万里绿色长城正在祖国北疆铺展。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构筑得坚不可摧

使命于心,责任于肩,担当于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守望相助的重要要求,强调要“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

2018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要求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让边疆稳定常筑长固”。

2019年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勉励内蒙古“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2022年,总书记专门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作出重要论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牢记嘱托,内蒙古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广大官兵、移民管理警察与各族群众共同守边、护边、固边、稳边,织起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边境安宁“三道防线”。

 

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

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

建设得势强劲足

亮丽北疆,“风”“光”无限,动能澎湃。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把资源型产业重点放在资源转化增值上,改变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

2018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叮嘱内蒙古“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2019年,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

2021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2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要求内蒙古“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

 

牢记嘱托,内蒙古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集中打造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战略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全区煤电、煤化一体化比重已经达到90%以上,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能源经济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

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得量大质优

喜看稻菽千重浪,牛羊肥壮乳飘香。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内蒙古“持之以恒抓好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做贡献”“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

2019年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要求“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

2021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要求内蒙古“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

 

牢记嘱托,内蒙古聚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以稳定、安全、绿色为核心,高质量构建现代农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成供给保障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科技装备支撑强、新型经营体系强、绿色发展水平强的农牧业强区。全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八连稳”,是全国唯一牛奶产量超600万吨的省区,牛羊肉产量全国第一,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

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打造得巍然蓬勃

联通内外动能足,北疆开放风潮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要求内蒙古“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发展口岸经济,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

2019年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要求内蒙古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推动更多‘蒙字号’优质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1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要求内蒙古“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牢记嘱托,内蒙古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建设开放口岸、开放通道,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发展泛口岸经济。全区公路运营里程全国第一,对外开放口岸20个,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以“五大任务”为内蒙古把脉定向。

战鼓催征,政贵有恒。全区各族人民将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凝心聚力推动总书记为内蒙古擘画的壮阔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