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郭勒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讲稿
上传时间:2024-02-29    上传人员:文联     访问人数: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能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原著原文是最能体现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的。各族干部群众应该潜心钻研,把每一个思想观点、每一条政治论断、每一项实践要求都真正学懂、学透、学通。同时,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精神,重在实践、贵在落实。各族干部群众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实实在在,原原本本,不打折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牢牢扎根,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二、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获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和进步。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内蒙古才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内蒙古。实践已经并将不断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蒙古才会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全区2500万草原各族儿女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三、理解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具体概括起来就是始终做到“八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这“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新形势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两个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集中体现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包含了多重考虑,集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制度设计。“我们党不断发掘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优势,不断深化认识,防止片面理解和误读。”为了防止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和实践上出现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同时,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二是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一点必须搞清楚,否则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在自治地方,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民族区域自治不仅使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 各族干部群众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涵和要义,把握好“两个结合”的结合度,防止出现贯彻落实走偏问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五、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就充分体现出人民至上的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担当,迅速作出科学部署,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坚持人民至上,赢得了抗击疫情的战略主动,极大地稳定了党心和民心,增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凝聚起了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我国抗击疫情的行动使中华民族迸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好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实施好国家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实施好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实施好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搞好西部大开发,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确保各民族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不断造福各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继续传承我国民族工作的有益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这“九个坚持”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正因为我们始终在贯彻这“九个坚持”,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尊重差异而不强化差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增进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的要求。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起来,创新方式载体,推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等,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七、 始终不渝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穿到民族工作全领域、各环节,健全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民族法治体系,用法律来规范民族关系、保障民族团结,这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点。要继续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一视同仁,决不搞法外的从宽从严,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对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

八、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在一些有关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既要求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也要鼓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汉族群众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要积极推进民汉合校、混合编班,形成共学共进的氛围和条件,避免各民族学生到了学校还是各抱各的团、各走各的圈。国家通用语言是中华文化表达符号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共同工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事权,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语言文字事业的改革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决策,制定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奠定了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基础;1956年,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推广普通话的热潮在全国兴起;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写入宪法,推广普通话成为我国基本国策;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就传承和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使命、战略任务和政策安排,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比如,艾思奇、李四光、旭日干、萨本茂、多吉、吾守尔·斯拉木等,他们都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中部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为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学习掌握科技知识能力偏低、就业渠道比较窄,这些都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不够有密切关系。如果语言不通,民族地区就难以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少数民族群众也就不太容易从边疆地区、农牧区来到东部地区和城市找到工作、实现就业。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早已证明,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发展进步,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让民族地区各民族群众享受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的向往,是一项既利于当前又利于长远的工作。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将有利于各民族同步走向现代化。因此,我们要把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摆到突出位置,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加大胜任国家统一教学大纲的教师特别是懂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和对口支援力度,抓住用好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重要时期,帮助各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