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 百姓致富|产业激发霍林郭勒
民族团结新活力
金秋的内蒙古霍林郭勒市,天蓝水清气爽,霍林河畔风景如诗如画。徜徉在霍林郭勒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汉、蒙古、回、满等20多个民族群众,肩并肩、手挽手,在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幸福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霍林郭勒实践答卷。
坐落在内蒙古东部的霍林郭勒市,被誉为“塞北煤城”“草原绿电铝之城”,是一座“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新型能源工业城市,是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也是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建市40年来,霍林郭勒市在党的阳光沐浴下,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通过着力打造“四色”名片,全力将霍林郭勒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的发展活力转化为百姓共同致富的不竭动力,一幅“守望相助、踔厉奋发、亲如一家”的壮美画卷在霍林河大地正徐徐展开……
厚植产业优势有“特色”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结合地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各族群众像绳子一样拧在一起,攻坚克难、和衷共济、踔厉奋发,成功实现了从单一“挖煤”“采煤”到煤电铝、绿电铝的工业转型。
如今的霍林郭勒,正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行。通过煤炭就地转化战略,构建起“褐煤坑口发电—局域微网供电—低电价炼铝—铝水直供深加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其中,电力产业已经形成内蒙古地区独一无二的“一地四网”电力供应格局,成功列入国家第四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这是一座“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新型能源工业城市。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40多年的接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用煤发电、用电炼铝,到绿电炼铝、铝后精深加工”的绿色化、合金化、高端化的循环发展之路,打响了“中国·绿电铝之城”新名片。多年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霍林郭勒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活力不足、传统产业占比高等短板,霍林郭勒市破立并举,逐绿而行,开启新“铝”程。
经过10年大力实施能源转化战略,霍林郭勒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成功吸引了国家电投、山东创新、杭州锦江、江苏鼎胜、福耀集团、山东靖帆、北方铝业等一批大型央企、国企、民企落户投资创业,产业结构已经从起初的“一煤独大”转变为如今的“煤电网铝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模式,发展新动能“破茧成蝶”,建立起了“中国·绿电铝之城”的城市新名片。霍林郭勒市在短短十几年时间,把铝产业做到这么大规模,在全国、全世界都是很耀眼的。铝产业已经形成269.7万吨原铝、232万吨铝后加工产能,原铝产能占全国6.5%,原铝就地转化率达到84%,转化率高于国内其他类似电解铝相对集中的地区。
目前,累计拥有纳米铝银浆、空调铝箔、感光印材等120余个种类。锦联铝材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创源金属、联晟等多家民营企业进入自治区民营企业100强。霍林郭勒市及周边地区具有全国最好的风资源,年发电小时数达到4400小时,目前,霍林郭勒市已获批新能源指标406万千瓦,正在全力建设中。到2025年末,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591.3万千瓦,年发绿电230亿千瓦时。绿电消纳占比将达到50%以上,年可节约标煤6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00万吨,年可生产绿电铝170万吨,绿电铝占比达到63%,推进煤电铝向绿电铝成功进阶。
据统计,霍林郭勒市特色产业链条的形成,每年吸引2千余名外来各族群众来霍务工,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单一“挖煤采煤”期间翻两番。
经济成果丰硕有“成色”
近年来,霍林郭勒乘产业东风,集发展众智,扬优势之力,建成了一座拼搏进取的创业之城、资源富集的产业之城、民族团结的典范之城,高质量发展在各族人民群众奋进中稳步提升。
一方面,强力实施“招强引大”提质工程。以“内搭平台、外派招商”为纽带,全市各族党员干部齐上阵,充分发挥重点产业专班、驻外招商工作组、市招商主体部门作用,每年举办铝产业峰会、招商推介会、老乡联谊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报会等主题活动,一批又一批企业来霍考察,“十四五”期间,年均引进亿元项目30个,总投资300亿元,招商引资呈现量质齐升、效速并举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强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招来是前提,落地是根本。霍林郭勒市对标先进经验,大力探索“1050”工作模式,设置企业服务专区,“1”个窗口服务,“0.5”个工作日办结,“0”办事成本,真正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与此同时,该市还建立“四项服务”,通过打造“错峰延时服务、预约代办服务、容缺服务、护航服务”品牌,有力提升各方主体的满意度,激发了投资入驻企业的创业热情。
这两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为霍林郭勒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喜人局面刷新了一项又一项数据。目前,霍林郭勒市已形成3525万吨煤炭、270万吨原铝、232万吨铝后加工产能,原铝产能占全国的6.5%、全自治区的45%,原铝就地转化率达到86%。电池箔产能占全国的40%,球形铝粉产能占全国的80%,汽车铝型材产能占全国的20%,铝板基产能占全国的16%。预计到2026年,霍林郭勒市将形成600万吨氧化铝、500万吨电解铝、100万吨再生铝、450万吨铝后精深加工的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4年,预计工业生产总值将达千亿元,GDP总量260亿元,人均GDP达18万元。
民生实事普惠有“底色”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面对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实施“三大”行动,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开展“就业蓄水池行动”。霍林郭勒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开启产业、就业、创业三业联动互促模式,通过“精准服务+公共服务+市场服务”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实现产业链供需和人力资源要素无缝对接,为各族就业创业人员提供全覆盖、全时段、全方位无偿服务。截至目前,霍林郭勒市年均举办各类招聘会20余场次,网络招聘会50余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增就业岗位700人左右,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岗位270个左右,年均挖掘储备就业岗位近百个。
——开展“民生暖心田行动”。霍林郭勒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百姓的声音、关注群众的忧虑、解决人民的疾苦,一系列惠民举措让幸福生活的阳光照遍每个角落。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8000余户,老旧小区改造340余栋,新区综合馆、人民医院、全民健身中心、湿地公园等建成使用;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区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率先提升老年人生活补贴标准,每月最低标准达到300元,成为全区标准最高的地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开展“人才银行赋能行动”。“集众人之智,聚万人之心”是霍林郭勒市打造“人才银行”的有效手段。多年以来,霍林郭勒市立足产业主体,通过“论坛峰会+项目合作”“产业+人才+科技+金融”“机关事业单位+技工学校+职业学院”等多种形式,引进铝型材、稀有金属、固废利用等各类院士、专家、学者、各民族企业人才2800余人,成功申报科研转化项目12项,在国内率先实现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建成2亿元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些喜人成果实现了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技能人才培养互融互促,也传递着霍林郭勒市人们引才热情、聚才期盼。
民族团结多彩有“亮色”
徜徉在霍林河大地,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博物馆内市民有序排队等候,演艺厅内乌兰牧骑的歌声悠扬嘹亮。民族团结景象处处可见,民族团结之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按照“建好民族团结阵地,让民族团结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工作思路,以“一街道一阵地、一机关一阵地、一企业一阵地”为着力点,通过“以点成线、以线成面、以面成片”的方式,形成了全市民族团结阵地多点开花的新局面,实现了“哪里有群众,民族团结阵地就延伸在哪里。”
与其说阵地建设拉动了霍林郭勒市民族团结的“引擎”,那么文化载体则为民族团结插上了腾飞的“羽翼”。近年来,霍林郭勒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大力开展石榴籽工程、文化浸润工程,“中国草原婚礼节”“国际半程马拉松”、中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芍药花节”“环额仑湿地马拉松”等已成为霍林郭勒市的“名片”;“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书画展”、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霍林郭勒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场汇报演出、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等文化载体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基于此,霍林郭勒人民用大格局、大视野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北京、上海、山东、甘肃、湖南、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区域合作,在产业协同、劳务合作、文化旅游等方面初步实现了异地共建、异地共享、异地共联。截至目前,累计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百余场次。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空间互嵌、产业互鉴、文化互融。
霍林郭勒产业发展没有完成时,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在奔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霍林郭勒市各族群众将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将发展成果化作生动美景体现在百姓的口袋里、心坎里、口碑里,努力让15万各族儿女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好地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霍林郭勒力量。(王淼)
——本文转自《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