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有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 —— 霍林郭勒。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一部各民族携手奋进、共同铸就辉煌的壮丽史诗。霍林河煤田的发现,成为了这座城市崛起的起点,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勘探岁月里,各民族同胞心手相连、同甘共苦,用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牧民飞马报矿”的故事,便是其中最璀璨的篇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寻找新的煤炭资源成为当务之急。内蒙古地质局乌兰浩特地质大队科尔沁右翼中旗分队的两名地质队员,肩负着使命从高力板镇出发,与其他成员在德田宝力高屯汇合后,组成了一支五人找矿小组,踏上了前往大兴安岭西南山麓的找矿征程。
找矿小组的成员构成,就像是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画卷。队伍中有两位专业地质队员王允盛、刘柏贵,一位找宝队员苏魁元,还有两位牧民向导图木勒和索柱。他们带着四头牛、一匹马,风餐露宿,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一路上,他们遭遇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跨越冰河时,冰冷刺骨的河水几乎要将他们的身体冻僵;与野狼对峙的夜晚,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沙尘暴来袭,天地间一片昏黄,他们几乎迷失方向;草原大火的威胁,更是让他们命悬一线;食物短缺时,大家只能忍饥挨饿;火柴告急,又让他们在黑夜里陷入恐惧与无助。
但在这重重困境中,牧民向导图木勒和索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凭借着对草原的熟悉,为队伍指引着相对安全的路线,避开了许多潜在的危险。当遭遇草原大火时,图木勒凭借丰富的经验,带领大家找到了一处低洼地带,让大家躲过了这场灾难。在食物短缺时,索柱还利用自己的狩猎技能,为队伍补充了一些食物,让大家不至于饿肚子。
终于,在历经 45 天的艰苦跋涉后,找矿小组于六月八日在德烈火烧敖包附近发现了清晰的煤线。这一发现,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未来。而这背后,是各民族成员相互扶持、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扎鲁特旗委派旗委组织部部长韩德昌带领 100 多人前来找煤,刚从地质学校毕业不久的煤田地质工作者李桂良也参与其中。在找煤过程中,牧民们积极帮忙,他们不仅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如帮忙准备食物、寻找合适的宿营地,还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协助地质工作者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虽然起初因为生产方式简单被迫退了下来,但牧民们的热情与支持从未减退。
后来,越来越多的煤田地质工作者来到这里,在牧民的帮助下,采用各种勘探方式寻找矿藏。在这个过程中,“牧民飞马报矿” 的传说逐渐流传开来。据说,一位牧民在放牧时偶然发现了疑似煤炭的迹象,他深知这一发现的重要性,于是骑着快马,日夜兼程,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正在附近勘探的地质工作者。正是因为这位牧民的及时报矿,让地质工作者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加快了勘探的进程。
1972 年,吉林省 “472” 勘探队开进霍林河,1973 年,更多的勘探队伍陆续到来,开启了霍林河煤田勘探大会战。而在这之前,牧民们的帮助与支持,为大规模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霍林河煤田的发现与后续的勘探建设,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成果。在这片土地上,汉族与蒙古族等各民族同胞,不分彼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用团结的力量,克服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技术条件的落后等重重困难,让霍林河煤田从一个未知的宝藏,变成了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能源基地。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霍林郭勒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