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揉面得用力均匀,包馅时褶皱捏紧……”霍林郭勒市实验小学的“面点工坊”里,一堂充满趣味的劳动课正火热开展。学生们身着围裙、头戴厨师帽,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将面团精心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创意面点。随着蒸笼热气升腾,教室里弥漫着面香与欢笑声,劳动教育的“幸福味道”扑面而来。
课程创新:小面团承载大教育
“面点工坊”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特色项目,自启动便备受学生青睐。本学期,学校进一步扩大规模,新增三年级和五年级两个班级,课程秉持“零门槛、全实践”模式,每周安排70分钟专属课时,系统教授馒头、花卷、糖三角等6种面食制作技能,在面团的揉搓间,真切感受劳动的魅力。
“我做的花卷被妈妈夸赞了!”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朱彦霖兴奋展示作品。据统计,该项目开展至今,累计产出创意面点2000多个。学生们不仅将成果带回家分享,更在实践中领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道理。
多元拓展:第二课堂百花齐放
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仅是霍林郭勒市深化“五育并举”的缩影。近年来,各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打造出“农耕+”“工业研学”“非遗传承”等特色实践体系。
第三小学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开展“传承农耕文化”项目,学生亲自参与翻土施肥、收割蔬菜、烹饪美食等环节,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第六中学组织学生走进创源金属轻量化新材料车间、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区,让学生实地了解铝后加工产品和矿山修复知识,拓宽视野。七年级的张熙晨同学感叹:“研学活动让我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还学到了家乡地质资源和生态修复知识。”
此外,各校开辟“东篱园”“种植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全程参与育苗、搭架、除草,在见证生命成长的同时,培养了生态责任感。
育人成效:从技能习得到品格塑造
“劳动教育不只是技能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周晓敏说,开设面点社团,目的是想让孩子通过学习和亲自体验,知道做面食不仅是一项生活技能,更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综合能力的多维度培养。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主动做家务、珍惜粮食,实现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目标。
当面团在掌心翻飞,当幼苗在田间舒展,霍林郭勒市的校园里,劳动教育已播下热爱生活、尊重创造的种子,实现了劳动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促进了各族青少年在“工业研学”中全面交往交流交融,为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