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学员好,今天的课前五分钟给大家分享一段颇具教育意义的宣传视频《国家的孩子》,它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等城市因自然灾害导致大量孤儿面临生存困境。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党中央决定将这些孤儿送往内蒙古,由蒙古族同胞抚养,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她们创造了无一孩子因病致残或夭折的奇迹.....”在莫斯台街道“拾光夜校”课前五分钟微课堂上,老师正在分享民族团结进步小故事。
近年来,莫斯台街道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在“融”字上下功夫,积极打造共建共享、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研共创的多元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互嵌式”“交融式”街区建设,不断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
共建共享,绘制互嵌融合同心圆。创新打造“莫街石榴红·团结中国心”民族工作品牌,构建“一核四心三传”工作机制(以共建民族团结核心家园为核心,实施组织建设强核心、民生服务暖人心、网格治理安民心、中华文化结同心“四心”工程,深化民族团结政策宣传、典型故事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三项宣传”),推动民族团结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整合辖区资源力量,组建“草原情”等支志愿服务队14支,累计开展政策宣讲、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完善综治中心建设,整合调动辖区派出所、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网格骑士”等多方资源,增强矛盾调解工作的协同性,近一年来排查矛盾纠纷404件,已化解395件,化解率97.8%,切实筑牢辖区稳定防线。
共居共学,抓实文化传承主阵地。街道积极发挥理论宣讲、政策宣传作用,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惠民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完善“拾光夜校”、草原书屋、红色读报厅、民族团结进步展厅等“硬件“阵地建设,打造“红石榴故事会”“团结驿站”“老伙伴计划”等“软件”服务品牌,以“理论+实践”“政策+民生”“阵地+服务”模式多维度宣传民族团结进步主流文化。广泛动员“五老”人员、在职党员、百姓名嘴、群众文艺队等力量,构建一支贴近群众、富有活力的宣传队伍,以进一步深化基层宣传工作。今年以来,结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常态化群众教育、“敲门问暖”专项行动、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共开展宣传活动110余次,扩大了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讲和政策宣传覆盖面。
共事共乐,构建团结奋进大家庭。街道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以“一周两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元素”的文艺宣传形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强凝聚力、浸润共同体意识。今年以来,先后开展“长者七夕”“同心筑梦·家梦传情·爱在520”“五彩黏土绘团结萌童种下民族情”等特色活动30余次,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薪火相传,持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时,不断激发辖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共享花园”“杨树下议事”等灵活议事平台,打破居民群众反映问题、参与社区事务的时空限制,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积极挖掘、表彰辖区共建单位及社区“能人”, 以“积分激励”“优秀共建者”“最美志愿者”评选等活动激发治理活力。今年以来,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30余件,开展各类激励活动9次,推动形成“近邻共治促和谐、内源化解暖民心”的生动局面,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治理更聚人心,各族群众在“共事共乐”中不断深化“一家亲”情感认同。
共研共创,提升和谐发展凝聚力。街道立足辖区所在主城区居民集中、商户集聚的区位优势,创新推进各民族群众经济共融、就业互嵌。因地制宜创办“霍林绣娘”工作室,通过系统化传承蒙古族传统手工刺绣技艺,打造集技艺传承、作品展示、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文化平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举办培训课程300余课时,培训人数600余人次,间接带动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500余人次,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依托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云端就业服务新范式,构建“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在项目孵化端,成功培育新业态企业1家,在就业服务端,推行“家门口云端就业”品牌项目,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直播招聘活动47场,设置招聘岗位15556个,解决就业人数18866人,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同步打造“商圈共建 “优”无止境”新媒体专栏,目前专栏已发布18期,免费为83户企业商户开展宣传,为28户商户发布招聘信息,成功招聘145人,有效缓解辖区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