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运动看“礼下庶人”的重要性
我读中学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人民英雄纪念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但即便没有,相信大家对纪念碑上的文字也很熟悉: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比较一下,前两句除了“三”和“三十”之外,一字不差,但是第三句就不一样了,不说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是“历次斗争”。
革命和解放都是有目标的积极行动,斗争是相对消极的抵抗。这说明,在毛泽东等建国一代领导人看来, 1919年前,中国社会处于找不到发展方向的消极抵抗阶段;五四运动后才转为主动革命。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最权威的评价。为什么做这个评价,原因有很多,今天就挑一条与大家分享。
我们回头再看看人民纪念碑,碑文从1840年开始追溯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解放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很多组织都能从农村拿到资源,也有很多组织企图对抗帝国主义。共产党并不是第一个基于农村去对抗帝国主义的政权,为什么五四运动后的共产党成功了,其他力量没有成功呢?
这里的原因不仅仅是共产党土改搞得彻底。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也想消灭地主,把农民都变成自耕农,再对自耕农收税征兵。但是太平天国被帝国主义的洋枪队打败了。解放军要对付的美国枪炮,比当年洪秀全要对付的厉害了不知多少倍,但解放军不仅能打败国内的买办政权,还能出国去朝鲜打真正的美国军队,为什么共产党运用农村资源的效率这么高?
这里还得分析一下五四运动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变化。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塑造社会文化;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承认,文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改变经济和政治。五四运动恰恰首先是一场文化变革,或者说,和五四运动同时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改造了中国革命。
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鲁迅带头提倡的白话文写作。抛开鲁迅的政治观点不论,仅仅从他写了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来说,他就是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因为白话文写作打通了口语和文学,让接受过扫盲教育的下层群众也能享受精神生活,认识到自己和整个国家的关系。过去底层认字,是为了记账;知识分子才有资格用文学来支持政治活动。现在文学是白话文,不再是知识分子小圈子的自娱自乐,所以能够把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结合在一起,给革命党的军队带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自古以来,无论是戚继光还是李自成,征兵的时候都喜欢用没文化的朴实农民。因为他们眼里的士兵只是工具,不是有积极性的战士,脑子越简单越好。反正绝大多人都是塞在方阵里,作非常简单的战术动作。想得太多,反而影响你的作战秩序。
但是机枪出现以后,士兵再也不能排成密集阵型去打仗了,反而要拆成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的战斗班组,相互之间的距离大于一颗炮弹的杀伤半径,导致大多数士兵都在高级军官的视线之外。这些战斗班组要自己根据战场局势决定小规模战术,麻木而没有积极性的士兵毫无用处,上了战场不是当靶子,就是当俘虏。双方火力越强,部队就越分散,对士兵积极性的要求越高。
从北伐军到红军,再到八路军、解放军,革命军队都在努力传播新文化。按照条例,红军每天一半的时间都用来搞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行军的时候没法停下来上课,当时的中宣部长张闻天就要求每个士兵背后挂一个纸板,写着常用字,不断的变化队形,让士兵认字脱盲,吸收先进文化。所以,虽然火力和敌人差好多倍,但是在革命军也弄到一点机枪以后,总是胜多败少。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提倡白话文,还要发动知识青年去塑造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五四运动那些大学生的身份,在农业社会对应的是儒家士大夫,过去他们的文化和道德只需要对自己这个阶层负责,然后统治其他人。但五四运动一开始,由于旧社会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也因为现有的社会不给知识分子出路,这些学生只能自发地走向下层,给农民传播新型的文化和娱乐。翻五四运动的回忆录,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不是去天安门游行,不是放火烧了汉奸的房子,而是下乡搞宣传,搞演出。事实证明,这也是五四运动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给大家摘几段回忆录看:
红军大学校长何长工参加五四运动的回忆:
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许德珩的五四回忆录,他也是邓稼先的岳父:
传统的农村的文化产品非常贫乏。即便是80年代,露天放老电影,很多人看过三四遍还要再看;街头打一场架,接下来几天都是全村聊天的主要话题。五四运动把青年学生逼到这片空白地搞文化,还要用白话文和简体字来增加宣传力度,就像把一个跨国公司送到了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土地革命的动员水平当然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起义。
这套起源于五四运动的方法最后被毛泽东总结成了三篇短文,就是著名的“老三篇”——《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我读书的时候,这三篇文章都在语文课本里,都要求全文背诵,在座应该也有很多人会背。现在我结合革命史,回头再看,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要求全国背诵。因为这根本就是简化版的革命操作手册。
《为人民服务》说,张思德是一个搞生产的普通战士,自古以来,只有贵族和士大夫有墓志铭,没有纪念劳动者和普通战士的传统。这个规矩从今天开始要改!革命队伍的普通人都要有追悼会!还要对老百姓推广!
追悼会不仅仅是怀念同志去世,更要说他为人民作了哪些事情,要赞美他做过的好事,要让最基层的军民看到为人民服务的荣耀。过去儒家农业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为整个社会只有贵族和士大夫需要积极性,其他人服从就好。现在革命队伍“礼下庶人”,自然给普通人制造了国家主人的积极性。所以这支军队敢于去攻击火力比自己强几倍的敌人。
我们再回顾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文字: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五四之前,只有人民英雄,没有人民革命。五四运动后,人民英雄用新型文化带动了人民,这才有了人民革命。所以,五四运动后的土地革命和以往任何一次农民运动都不同,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中国农村,但动员的资源更多,组织的军队更有积极性,更强大。在中国工业社会出现以前,共产党靠农民的力量打赢了淮海战役,治好了几千年来治不了的黄河、淮河、海河,还能去朝鲜打联合国军。这都是人民革命的成就,都是五四运动的文化遗产。
从五四看如今,相信大家都能体会到为什么说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危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我们街道是党扎根群众的最前线和最基层,做好群众工作,是有着现实而重大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