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霍林郭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霍扎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建议分析
上传时间:2019-06-06 15:00     访问人数:174    

随着国家、自治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区域合作、互利共赢成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两地地缘相连,产业相关,联系紧密,区域协同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共生性”特征,实现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破解行政区阻隔,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重复性规划和集约利用资源水平较低等难题,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虽然霍扎两地具备合作基础,但是在区域协同合作方面依然存在困难和问题。现针对霍扎区域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建议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发展同质,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霍扎地区已建立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扎哈淖尔工业园区、扎鲁特旗高技术煤化工园区等产业园区,但各园区产业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园区产业分工亟待优化。霍林郭勒工业园区、扎哈淖尔工业园区均以发展煤电铝产业为主,霍林郭勒工业园区入驻企业79家,2018年累计生产原煤3235万吨,生产原铝148万吨,发电272亿度,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扎哈淖尔工业园区入驻企业42家,2018年累计生产原煤1877万吨,生产原铝37.5万吨,发电66亿度,实现工业产值168.6亿元。主导产业产品趋同两个园区煤电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比均达到80%以上。园区间缺少协同规划,园区产业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分工。这既形成了园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又不利于整个煤电铝产业链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

(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尽管我市在煤电铝及铝后精深加工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并且电力、原铝行业绿色发展超低排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承载空间有限、水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根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估算用水量缺口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国土空间有限问题更加凸显,锦联公司规划建设的30万风电项目受到我市可用土地限制,计划采取霍扎两地共同选址推动建设。加之节能降耗工作受到主导产业产能的不断释放,压力将持续加大,2018年度万元GDP 能耗不降反升至15.11%。随着国家坚定不移的加快绿色发展,区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水资源总量、环境容量等约束趋紧,实现绿色发展任务艰巨,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三)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要素需求将从土地、能源等传统要素向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转变。但目前霍扎地区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高端要素资源比较匮乏。一是创新人才短缺。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稀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员占比不足1%,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较为滞后,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二是创新体系不完善。国家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资源相对较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创新联盟等市场组织尚不健全;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开展R&D投入的工业企业占比仅为1.6%。

二、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规划统筹衔接机制

加强霍扎两地规划衔接,对国民经济规划、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及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实现参数一致、力争“多规合一”,避免出现各类规划之间、两个区域规划之间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确保空间布局协调、时序安排统一。统筹两地水利基础设施,积极构建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提水、调水工程,积极推进“引嫩济霍”工程,为霍扎地区提供丰富水资源保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区域内粉煤灰循环利用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天然气管道、高速宽带数据公共主干网等基础设施。建立公路、铁路等协作机制,推进综合交通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合作。

(二)推进霍扎园区整合一体化发展

霍林郭勒工业园区和扎哈淖尔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全部是煤、电、铝及铝后精深加工,两园区最近的直线距离仅为1公里。推进两个园区统一布局、合理整合,形成区域整体融合、错位关联、互补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区域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更加有效的延伸、补齐煤电铝及铝后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增加产业附加值。同时可以在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型城市创新发展、水权交易、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联合争取国家政策,先行先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同质化竞争,最大限度的利用我市铝产业在同行业内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优势互补性,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的利益最大化。

(三)共同治理生态环境

加强跨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推进区域整体环境保护联防联控,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实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划定资源上限、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在工矿区、排灰场、排土场实现生态修复全覆盖。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加快推动电解铝企业污染物深度治理,统筹推进无组织排放工艺改造进程,共同打造国内电解铝行业无组织排放管控新标杆。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统筹园区污水处理、疏干水利用等,提高水循环利用效率。